返回

隆万盛世

关灯
护眼
927没了
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

第838章927没了</p>

“魏阁老在吗?”</p>

就在魏广德和芦布交谈的时候,门外有人轻声问道。</p>

听到有人叫门,芦布马上就站到门口,看清外面的情形,当即正色道:“魏大人在看文书,公公请进来吧。”</p>

说话间,一个魏广德不认识的小太监出现在值房门口。</p>

太监进屋以后,先是对魏广德行礼后才道:“听说魏阁老入阁办差,杂家封娘娘懿旨,请魏阁老去一趟慈庆宫,娘娘有事说。”</p>

听到太监说奉懿旨,魏广德就知道要见他的应该是陈皇后。</p>

他对陈皇后观感还是不错的,只是可惜了隆庆皇帝不听这位贤后的劝告,稀里糊涂就去了。</p>

当即魏广德就起身道:“既然娘娘有事,善贷自然奉旨,请公公前面带路吧。”</p>

魏广德跟着小太监就出了内阁,向着慈庆宫走去。</p>

一路上,魏广德随意和小太监攀谈,知道他叫王安,其实现在只是个刚从内书堂毕业的小侍。</p>

内书堂出来的,虽说前途远大,可也得有这个命。</p>

翰林院出来多少人,可是能最后走进内阁的又有几人。</p>

“这么说李贵妃也在娘娘宫里。”</p>

“是啊,李贵妃这些天没事儿就会带着皇爷去慈庆宫拜见皇后娘娘,先前皇爷也在,不过这会儿被娘娘派冯保送回乾清宫习字儿去了。”</p>

王安倒是能说会道,和魏广德很快就熟络起来,一路上两人都在攀谈中度过。</p>

等到了慈庆宫外,魏广德在宫门前等候,王安则直接进入向陈皇后复旨。</p>

不多时,王安出来,带着魏广德走进了慈庆宫。</p>

慈庆宫占地,原来是仁寿宫,位于清宁宫后。</p>

嘉靖初期,仁寿宫原来是孝宗皇帝皇后张氏居住,嘉靖年间失火后没有复建,嘉靖中期方重建为慈庆宫。</p>

嘉靖皇帝当初没有在仁寿宫失火就后复建,主要原因也是因为他和张太后关系不好,毕竟是堂兄正德皇帝的母亲,当初大礼议之争,如果张太后能站出来帮忙说句话,也不会把事儿闹得那么大。</p>

所以,嘉靖皇帝其实一直是在心里埋怨这位张太后的。</p>

宫殿失火后不及时修缮,也在情理之中。</p>

魏广德以前可没来过这里,所以进入宫门后就小心翼翼的,直到进入大殿,见到陈皇后和李贵妃行礼后,心中这才稍安。</p>

毕竟是裕旧人,那时候魏广德也是见过陈王妃和李美人的。</p>

“魏爱卿,先帝临终前还记挂着你。”</p>

在让魏广德平身后,陈皇后语气有些哽咽着对他说道。</p>

这是向他打出了感情牌?</p>

现在大明朝廷实在太特殊了,隆庆皇帝临终前任命的顾命大臣之首高拱被她们拿下,另一位阁老高仪又抱病在家,唯一能办差的张居正也是身体有恙。</p>

好容易回来一个魏广德,也是一路舟马劳顿,但是也没工夫让他歇息,还得入阁办差才行。</p>

没看到张居正这两天因为身体原因,一天根本就办不了多少事儿,朝政运转已经受到阻碍了。</p>

至于还有位顾命大臣,冯保终究是太监,陈皇后也不会放心把票拟之权交到他手里。</p>

冯保是司礼监掌印,负责对内阁处理的奏疏行批红之权已经足够了。</p>

隆庆皇帝大行不久,朝堂就成了这幅样子,陈皇后自然心里还是很焦急的,现在看到魏广德,自然抑制不住情绪。</p>

“说起来臣回京,还没有去宏孝殿祭拜先帝,实在有愧先帝隆恩。”</p>

魏广德微微躬身,语气颇为低沉的说道。</p>

“现在朝廷正是多事之秋,魏阁老入宫就先去内阁,这才是把社稷放在心上。</p>

如今陛下年岁尚小,一切还托付先生尽心维持。”</p>

李贵妃这时候开口说道。</p>

倒不是魏广德忘记去祭拜先帝,还真是因为内阁现在缺人,所以魏广德一大早就先去内阁看看情况。</p>

“今日请先生来这里,是因为先帝临终前曾有话要哀家带给先生。”</p>

陈皇后开口说道。</p>

听到这儿,魏广德立马躬身肃立,他以为隆庆皇帝有遗旨给他。</p>

不过和他想的不一样,陈皇后挥挥手,就有侍从偏殿里抱出一摞奏疏出来,站在皇后身侧。</p>

“魏先生,陛下临终前对我说,他曾让你私下写了多份奏疏,主要是你对朝中难题的解决之法。</p>

其中许多法子给他启发很大,但是.”</p>

陈皇后话说到这里,稍微犹豫后才继续说道:“朝中反对的声音很大。</p>

先帝曾就其中一些奏疏征求过其他老臣的意见,大多都因为祖制不得不放弃,但是这些困扰已经是大明不得不面对的难题。</p>

先帝曾想让高拱尝试对其中一些进行改革,所以在很多问题上都选择迁就高拱,就是要为他营造出一种气势,让外臣不敢轻言反对。</p>

但是天不遂人愿,先帝身体不行了,所以这个想法也就没法实施了。</p>

但是为了大明江山社稷,先帝希望能够在条件允许的前体下,尝试推动其中一些。”</p>

说到这里,陈皇后又指着那些魏广德曾上给隆庆皇帝的奏疏道:‘这些奏疏暂且先放在我这里,稍后我会一本本交给陛下阅读,对其中一些不懂的,到时还请先生不吝赐教。</p>

当初在裕的时候,先帝就曾定下,皇儿以后的教育全托付魏先生和张先生教导。</p>

如今这朝堂被我们孤儿寡母搞成这样,还请魏先生帮忙收拾。’</p>

闻言,魏广德冲陈皇后一揖,情绪略显激动的说道:“娘娘言重了,这本就是臣等该分担的责任。”</p>

魏广德从慈庆宫出来的时候,心中就在分析现在内阁的局势。</p>

隆庆皇帝在世时,咨询那些奏疏会找谁?</p>

八成就是内阁成员,包括高拱、陈以勤、李春芳等人。</p>

高拱这个人,怕是这些奏疏最有力的反对者。</p>

魏广德和高拱同僚这么多年,是了解他为人的,他一心想要把大明打造成明初的风清气正,海晏河清的场景。</p>

魏广德的改革,显然很多是对明初国策的改动,放到文官的眼里那就是改动祖制,而且这些东西大多对文官集团来说并没有带来什么利益。</p>

是的,没有文官集团的利益,虽然他们不至于就要举双手双脚反对,但也不会用心支持。</p>

至于李春芳和徐阶,还是算了,人都已经致仕,不在朝廷,就算他们反对也没用了,他们已经是过去式。</p>

张居正。</p>

这个名字一下子出现在魏广德心头。</p>try{ggauto();} catch(ex){}

如果说现在能阻碍魏广德推动改革的人,怕也只有这个号称大明第一改革家了。</p>

回内阁的路上,魏广德就缓慢踱步,一边思考脑袋里不多的记忆。</p>

张居正是为大明做了许多事儿的,充盈了大明干涸的国库,那具体有哪些?</p>

记得当初和张居正闲聊的时候,貌似张居正和高拱对一条鞭法都是推崇的。</p>

严格说来,一条鞭法其实是简化大明朝复杂的赋税,把许多税混在一起征收,老百姓也觉得方便,朝廷也没有吃亏。</p>

对于地方官府,实际上也是减轻了工作,所以地方上大多支持此法。</p>

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