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盛唐挽歌

关灯
护眼
第67章 看不见的困境
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

“微臣以为,御史中丞李适之,可接替乌知义平卢节度使之职。”</p>

“嗯,朕也是这么认为的,那你就负责起草诏书吧。”</p>

处理完了政务,李隆基有些疲惫的摆了摆手,李林甫穿好衣服就离开了汤池,坐马车返回长安了,一刻都没有多耽搁。</p>try{ggauto();} catch(ex){}

不经意之间,他已经把皇甫惟明、王忠嗣、牛仙客、李适之这些人全部都赶出了长安。剩下的,就是用洛阳含嘉仓的事情,慢慢钝刀子割肉了。</p>

现在长安的中枢,大半都是他的人,李隆基也默许各路人马在外公干,不干扰李林甫施政。</p>

修长安到洛阳之间的运河,改革现有的法律条文,将不合时宜的删掉,逐渐将租庸调在税收中的比例降低,慢慢增加户税来补齐差额。</p>

李林甫心中盘算着一件又一件“惊天动地”的大事。</p>

租庸调的户籍,一年比一年假,逃户一年比一年多。越是逃,加到不逃之人身上的租庸调就越多,然后逃户就更多,反正账册都是假的,地方官吏也是没办法。并非每一个地方都如夔州那样是商埠,可以轻松用商税补齐差额。</p>

国家的用度也一年比一年大,府兵番上的比例越来越少,兵部那本账册,已经不对士卒的出处用府兵来标定了。统一都是“长征健儿”“团结”这样的字眼。</p>

就连龙武军都不是府兵的构成。</p>

募兵的军费一年至少得一千万贯,占中枢开支的大头,远远超过了开元初年的两百万贯。</p>

李林甫心里想着一件又一件麻烦事,似乎哪一件都不好解决。</p>

“圣人的摊子铺得太大了啊。”</p>

马车里,李林甫忍不住叹息了一声。</p>

……</p>

洛阳城内,鹅毛大雪同样一片一片的落下。</p>

此刻郑叔清站在这座宏伟的粮仓跟前,内心复杂。一肚子苦水不知道要跟谁去发作。</p>

因为郑叔清发现他好像被李隆基或者李林甫给坑了,但却又没办法挽回局面。</p>

还好现在是冬天,不是收粮食的季节,还有时间可以想办法。若是到了明年初夏还想不到好办法,那他这个户部侍郎,就真的当到头了!</p>

含嘉仓是大唐第一粮仓,巅峰时期,储存了大唐一半的国家储备粮。</p>

它的的确确是威震四方的巨型粮仓,天下无出其右者,至少曾经是,甚至十年前乃至五年前都是,但现在已经空了大半。</p>

郑叔清来的时候,李林甫说是清查粮库库存就行了,其他的不用管。结果把那些官员查办以后,转运粮食到含嘉仓的任务,就落到他这个户部侍郎兼转运使头上了!</p>

本来,含嘉仓的管理是互相制约的,以司农寺为主,由监门卫瞥卫,御史台监察,本仓官员只负责检验、函量、计筹、记录、入窖等事宜,由司农卿最后检署,根本轮不到郑叔清过问。</p>

但是现在前任司农卿皇甫惟明被调到了陇右担任军职,主导对吐蕃作战了。</p>

缺了一个牵头人。</p>

再加上转运使这个官职新设立不久,就是为了统合不同部门的运作。所以这个锅就被郑叔清给接下来了。</p>

要是普通的粮仓,想想办法糊弄一下也行。可是含嘉仓是不一样的,它太大又太重要,不能等闲视之。</p>

含嘉仓位于大唐东都洛阳城内,单独为一个有城门的小城,名为“含嘉城”。</p>

其仓城为长方形,四周高墙围拢。其中南北城墙长615米,东西墙长725米,墙宽15~17米,墙高1~6.5米,仓城面积约为43万平方米,储量惊人!</p>

哪怕现在只有最大储量的两三成,粮食储量也是个恐怖的天文数字。</p>

在裴耀卿改道通济渠之前,南北运河的转运中心,都是洛阳的含嘉仓。所有来自江淮与江南的粮草,都要先入库含嘉仓,再陆路转运到长安。</p>

大唐在长安与洛阳之间,单独开辟一条的“驰道”,专门负责往关中输送粮秣。</p>

然而,含嘉仓的情况,没有常人想得那么简单。这次仓库缺粮,主要原因也不是官员渎职。</p>

世界上并没有什么供给天下百年不倒的粮仓,那些都是不了解内情的人所妄想出来的。</p>

实际上,粮仓有一个很关键又很隐蔽的数据,导致了它不能单独存在。正是因为这个,导致了含嘉仓今天的局面。</p>

这个关键数据,便是所有的粮食都是有保质期的,而且这个保质期,相对于王朝寿命来说,并不长。</p>

含嘉仓是地下粮仓,当初建立的时候就是按最高标准来建的,存粮的保质期也算是长的,但也就“干燥之地,粟可存9年,米5年;潮温之地,粟存5年,米存3年”而已。</p>

粮仓的制度是推陈出新,漕运不走洛阳,那么含嘉仓就必然会空,就这么简单而直白的道理。</p>

粮食不运走的话,保质期快到了,就只能就地在洛阳贩卖。而粮仓只是负责保管粮食,官府赈灾与收集购买粮食的机构另有其人。</p>

好像谁都有责任,又好像谁都没做错事,到最后就变成了一笔烂账。</p>

郑叔清面前的含嘉仓监仓御史、押仓史,连大气都不敢出。只要这位转运使一封奏折上去,他们就会立刻完蛋。</p>

“二位有没有什么可以教我的呢?”</p>

郑叔清看着不敢抬头的二人叹息问道。</p>

“郑侍郎啊,当年裴相公改了漕运通道,而含嘉仓运转的规矩还是从前的没有变。现在粮食都到汴口那边的河阴仓去了,我们也没有办法啊。”</p>

白发苍苍的监仓御史叹息说道。</p>

谁都知道汴口那里成了新的转运之地,粮秣成堆。但谁都不肯出这个头,提出放弃运转百年的含嘉仓,放弃这个巨型国家战略储备仓库。</p>

李林甫让郑叔清想办法在数年时间内,给含嘉仓“回回血”,起码将粮仓填满一半吧。</p>

而且在办这件事的同时,还要不断向长安城外的“专有粮库”运粮,以供应河西军需。</p>

这怎么搞啊!</p>

郑叔清完全没有头绪,他又变不出粮食来!</p>

“本官已经给圣人写了奏折,到时候完不成朝廷的政令,不过是我拖着你们一起完蛋罢了。</p>

我最多不过罢官,含嘉仓的缺粮是本官查出来的,我没什么责任。可是你们最后会如何,自己回去好好想想吧。”</p>

郑叔清甩了甩袖口,转身离去上了牛车。</p>

难道要用和籴法么?</p>

他心中揣摩着那些常规办法,越想越是感觉自己最后会死得很惨。</p></div>

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